交換機有幾個性能指標您一定要知道哦,和海翎光電的小編一起溫故而知新。網絡構成方式:接入層交換機、匯聚層交換機、核心層交換機OST模型:第二層交換機、第三層交換機、第四層交換機……第七層交換機交換機的可管理性:可管理型交換機、不可管理型交換機。區別在于對SNMP/RMON等網管協議的支持4、支持網絡管理的協議和方法。需要交換機提供更加方便和集中式的管理。5、Qos、802.1q優先級控制、802.1X、802.3X的支持。7、交換機的交換緩存和端口緩存、主存、轉發延時等參數。8、線速轉發、路由表大小、訪問控制列表大小、對路由協議的支持情況、對組播協議的支持情況、包過濾方法、機器擴展能力等都是值得考慮的參數,應根據實際情況考察。 上面是交換機選擇需要參考的因素,那通常選擇交換機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因素的判斷。處理時延:路由器收到分組后,對其進行存儲轉發(不方便計算)例如:數據塊長度為100MB,信道(光纖)帶寬為1Mb/s,傳送距離為1000km,計算發送時延和傳播時延。例如:數據塊長度為1B,信道帶寬為1Mb/s,傳送距離為1000km,計算發送時延和傳播時延。
在忽略處理時延的條件下,發送時延和傳播時延誰占主導是不確定的。
將傳輸鏈路看做管道,長度為傳播時延,橫截面積為帶寬,時延帶寬積為管道的體積。若發送端連續發送數據,則在所發送的第一個比特即將到達終點時,發送端就已經發送了時延帶寬積個比特
因特網中的信息不僅僅是單方向傳輸,而是雙向交互。有時候需要知道雙向交互一次所需要的時間,因此,往返時間RTT(round-trip time)也是一個重要的性能指標。 假設兩臺主機之間雙向通信,往返時間即數據從源主機到目的主機,再從目的主機到源主機所消耗的時間。
信道利用率:用來表示某信道有百分之幾的時間是被利用的(有數據通過) 根據排隊論,當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時,該信道引起的時延也會迅速增加,因此,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。 如果設 D0表示網絡空閑時的時延,D表示網絡當前的時延,那么在適當的假定條件下,可以用公式D=D0/(1-U) 表示D和 D0以及利用率U之間的關系。 當網絡的利用率達到50%時,時延就要加倍,當網絡的利用率超過50%時,時延急劇增大,當網絡的利用率接近100%時,時延就趨近于無窮大。因此,一些擁有較大主干網的ISP通常會控制他們的信道利用率不超過50%,如果超過了,就要準備擴容,增大線路的帶寬. 丟包率即分組丟失率,是指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,傳輸過程中丟失的分組數量與總分組數量的比率 具體可分為接口丟包率、節點丟包率、鏈路丟包率、路徑丟包率、網絡丟包率。丟包率是網絡運維人員非常關心的一個網絡性能指標,但對普通用戶來說往往并不關心,因為他們意識不到網絡丟包 分組在傳輸過程中出現誤碼,被節點丟棄,分組到達一臺隊列已滿的分組交換機時被丟棄,在通信量較大時就可能造成網絡擁塞。丟包率反映了網絡的擁塞情況:無擁塞時路徑丟包率為0;輕度擁塞時路徑丟包率為1%到4%;嚴重擁塞時路徑丟包率為5%到15%。 考察交換機上所有端口能提供的總帶寬。計算公式為端口數*相應端口速率*2(全雙工模式)如果總帶寬≤標稱背板帶寬,那么在背板帶寬上是線速的。 包轉發率=千兆端口數量×1.488Mpps+百兆端口數量*0.1488Mpps+其余類型端口數*相應計算方法。 24口百兆口,2個千兆口:2*1.488+24*0.1488≈6.6Mbps 包轉發線速的衡量標準是以單位時間內發送64byte的數據包(最小包)的個數作為計算基準的。對于千兆以太網來說,計算方法如下:1,000,000,000bps/8bit/(64+8+12)byte=1,488,095pps說明:當以太網幀為64byte時,需考慮8byte的幀頭和12byte的幀間隙的固定開銷。 故一個線速的千兆以太網端口在轉發64byte包時的包轉發率為1.488Mpps。 快速以太網的線速端口包轉發率正好為千兆以太網的十分之一,為148.8kpps。對于萬兆以太網,一個線速端口的包轉發率為14.88Mpps。 對于千兆以太網,一個線速端口的包轉發率為1.488Mpps;對于快速以太網,一個線速端口的包轉發率為0.1488Mpps;對于以太網,一個線速端口的包轉發率為0.01488Mpps。 線速交換:是指能夠按照網絡通信線上的數據傳輸速度實現無瓶頸的數據交換。其實現首先依ASIC芯片,通過專用硬件完成協議解析和數據包的轉發,而不是通過軟件方式依交換機的CPU完成。線速交換的實現還借助于分布式處理技術,交換機多個端口的數據流能夠同時進行處理。因此局域網交換機可以看做是CPU、RISC和ASIC并用的并行處理設備。 前者是位,后者是字節:1byte=8bit;1MB=8Mb=8M; 1MB=1024byteMbps這里的p相當于“/”,也可以寫成Mb/s(兆比特每秒Mbps) 通常說的100M的寬帶可以表示為100Mbps(100Mb/s),也可以表示成12.5MB/s(12.5MBps)12.5MB/s就是我們通過軟件下載看到的數據。 寬帶速率的單位用bps(或b/s)表示。bps表示比特每秒,即表示每秒鐘傳輸多少位信息。在實際所說的1M帶寬的意思是1Mbps(是兆比特每秒Mbps不是兆字節每秒MBps) 線路單位是bps,表示bit(比特)/second(秒),注意是小寫字母b;用戶在網上下載時顯示的速率單位往往是Byte(字節)/s(秒),注意是大寫字母B。字節和比特之間的關系為1Byte=8Bits 2M(即2Mb/s)寬帶理論速率是:256KB/s(即2048Kb/s),實際速率大約為103--200kB/s 包轉發率標志了交換機轉發數據包能力的大小。單位一般為pps(包每秒) 包轉發速率是指交換機每秒可以轉發多少百萬個數據包(Mpps),即交換機能同時轉發的數據包的數量。 計算方法:1個千兆端口的線速包轉發率是1.4881Mpps, 百兆端口的線速包轉發率是0.14881Mpps